羅清華:源自堅持


科教館科學研習月刊  101年11月號

【科學家的科學路】

 

羅清華:源自堅持

 

 
本期科學家的科學路,為讀者近身採訪了臺灣大學學術副校長羅清華教授。能夠身為一位稀有的年輕副校長,正是因為羅清華的學術之路,步步紮實之故。畢業自臺大地質系所的羅清華,後來赴美深造再返國服務的故事,充滿著許多甘苦,但是今日能夠獨佔最高學府的行政鰲頭,當然出自於羅清華深厚的學識專業,與不停歇的腳步。

來自於苗栗的羅清華,出身自極為純樸的農家,家中共有五位手足,排行中間的羅清華,還因為家中經濟狀況清貧之故,差點無法繼續升學,幸運的是,由於母親堅持要讓孩子因教育而擁有更好的機會,羅清華才能夠一步步獲得現今的成就。回想起在苗栗的那段中學時光,羅清華說:「真的就是在鄉下的那種單純無憂」,如今還在老家的雙親,因為孩子們的成就耀眼,使得膝下不常有兒孫的環繞,是羅清華輕描淡寫,卻又含意深遠的小遺憾。

自稱求學時期的自己對世界仍在摸索期,羅清華每天都在純樸的鄉下裡生活著,對他來說,讀書與務農就是人生的全部。中學時期,漸漸對數理產生興趣,也正好遇上正式實施九年國教開始,進入高中就讀的學生因此激增,新聘教師數也為之大幅成長,而進入當地第一志願苗栗高中的羅清華,遇上了史無前例的大批返鄉服務的新老師,這些老師清一色甫從師範大學研究所畢業,充滿教學熱情與創意,深深吸引了當時的學生,羅清華也是其中一人。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位數學老師」,羅清華說道:「整個學期,老師每次上課都只帶了一隻粉筆,完全沒有用過課本,但是就是可以在黑板上解出各式題目。當時深深感到老師『真帥』,所以對數學也產生濃厚興趣」,羅清華幽默地解釋,因為想要效法老師的那股瀟灑,是故對於數學的成績也特別出色。自謙文史不好,不喜歡背誦學習的羅清華,提到自己大學聯考就是因為被文科拉下來,所以沒能填上第一志願電機系,然進入到地質系,幸而也是志趣所在。

高中時在年輕教師的帶領下,也曾以探討阿基米德原理為題的作品,參加全國科展的羅清華,可以算的上是本館參加科展的優秀學長,雖然未能獲獎,但是這個參賽的經驗,確實也豐富了羅清華的高中歲月。而在男女合班的苗中裡,無論男女學生皆會因異性的同班而特別認真表現與學習,也是羅清華認為現今教育制度應擴大男女合班制的緣由。

得知自己考取的那一天,羅清華說,他正在家中的田裡幫忙,還是一位遠親跑來告訴他考上了臺大地質,而首次隻身在外來到繁華的首都臺北城讀書,對他衝擊甚大,兩個一前一後的情境都讓羅清華深感到城鄉差距的文化衝擊,是故大一的整年,他盡力的自我調適,終於在大二時,把成績拉了上來,遊子生活也穩定了,便開始成為名列前茅的學生,每天沉浸在學業中。

留在臺大的研習時光,一直持續到博士班的第二年。羅清華在碩士研讀期間,已經開始在系上協助老師擔任助教的工作。從大學時期就因為家中經濟不寬裕,羅清華都以兼家教的方式自食其力,已屬辛苦,因此不曾奢望如班上同學畢業皆赴美進修。而當年擔任助教的薪資,已如一般工作收入,使得羅清華在研究之際才能無後顧之憂。這樣的穩定生活,直到因美國學者到臺大訪問教學時,才觸發了羅清華到國外深造的念頭。

 「我想要做的研究,臺灣沒有儀器可用」,羅清華當年堅定的心志,由這番話便可察覺而出。因為想針對臺灣的山脈進行板塊造山運動年代的推定,需要用到價值上千萬的質譜儀,無奈的是當時全臺都沒有這樣的設備,剛好也在美國學者的鼓勵及推薦下,幾經選校波折後,他最後落腳於頂尖學府;普林斯頓大學的地質與地球物理學系修習學位。

 羅清華談著普普林斯頓大學的諸多特色,並說起當時的求學經驗,其中讓我們非常驚訝一點,就是普林斯頓讓學生完全自由地使用儀器,因此學生自行管理儀器、維修儀器、改造儀器的風氣鼎盛,讓羅清華短短一年內,成為了實驗室的儀器專家,「本來每個實驗室都會配置一位技工,沒想到我到學校一年後,實驗室的教授就不再雇用技工了」羅清華這麼說,原來是因為深具天份的他,已經包辦了所有的儀器工作,使得專任技工無用武之地。更有趣的是,羅清華接下來投入研究工作更加徹底,愛屋及烏的他,自告奮勇開始打理起週邊實驗室的所有儀器,羅清華說:「到了耶誕節,看到一個人還在實驗室裡弄東弄西幫忙維修,那就是我」,由於這些精密儀器大部分是需要用油每天冷卻保養的,但是耶誕長假實驗室許多天無人進出,因此留在學校研究的羅清華,就義務地為這些儀器寶貝們進行保養工作。

「因為普林斯頓緊鄰兩間知名的實驗室,所以如果我有儀器方面的問題,到那邊尋求協助的話,常有熱切回應」,羅清華繼續說道:「國外大家彼此切磋學問、追求真理的心思很單純,可能我拋出一個議題提問之後,隔天就會有研究人員或同學,拿了徹夜思索製作而出的小模型來一起討論」,這樣的治學精神,令羅清華深感認同,也進而激發出更多的學思探索。

只用了四年半便取得博士學位的羅清華,在畢業之際,若選擇留下發展,可說是前程似錦,然而時值臺灣進入經濟起飛與學術躍進的迸發期,各大學無不全力朝向頂尖的研究路線邁進,臺大方面在已規畫預算的情況下,希望羅清華可以返校協助設立相關的地科研究實驗室,他說:「我從沒想過要成為一名教師,但是為了希望為臺大打造世界級的地質研究中心,我就懷抱著熱誠回來了」。事實也沒有讓羅清華失望,在他的主導下,地質系終於也能夠添購了屬於系上專用的質譜儀等諸多先進設備,於是國內第一座40Ar/39Ar定年實驗室因而誕生,為從事同位素定年相關技術之研發與應用研究,建立更多元深入的內涵。

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步履下,羅清華在臺大開始了研究與教學的工作,而屢有創新研究成果與生性低調的他,更在一次次的系務運作下,陸續擔任地質系系主任20022005)、理學院院長(20052011),進而獲得李嗣涔校長的肯定,聘為學術副校長至今(2011~)。這些行政職的授予,絕對是因為羅清華踏實的研究腳步與優異的學術成果,加上個人默默實作的風格,所贏得的眾望所歸。

現今的研究路線益發趨向廣闊的羅清華,研究專題皆結合40Ar/39Ar定年、電子探針與電子顯微技術與岩石學、物理化學、數值模擬等理論基礎,並探討氬同位素之擴散與封存機制等相關議題。更進一步應用於臺灣造山帶、東亞地區構造帶之地體構造運動動力學與地球歷史事件進行年代學之研究成果,讓他的團隊在國際頗具能見度。早已將專題領域發散到全世界的羅清華,特別針對亞洲鄰近國家,除了從零開始協助各國建立測候站或地震觀測站,培育相關研究人才之外,帶領團隊深入這些區域進行創新議題的鑽研,也是羅清華的重點工作項目,無論是西藏、中國內陸、越南等地,都可見到他實地探勘的足跡,針對南中國海的形成原因探討、全球暖化研究、極端氣候議題到最新的科技考古的初探,都是羅清華學術的精彩步履。

笑說自己像科學界的農工隊,到偏鄉或資源缺乏的各國進行地質研究培育工作的羅清華,其實正以緩慢卻堅實的腳步,改變著世人關懷地球的態度,而臺大的地科學術成就,也在他的思維建構下,進入了全球評鑑百年來影響力最大的前20名排行成績中,這都僅是過去1520年間的成果所致,若是持續努力下去,未來臺灣地科界在國際的亮度,還會更有突破性的成績,這是不曾規畫要作育英才,卻累積出耀眼春風的羅清華,數十年前的始料未及,但卻是無比美好的欣慰結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