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祥:煮咖啡是一種充滿理性的控制



PAR 表演藝術雜誌4月號 --藝術家的咖啡物語


劉振祥:烘豆煮豆間的理性與感性


為雲門舞集、國立交響樂團等知名表演團體留下一幅幅記錄影像的攝影師劉振祥,是忠實傳遞人文脈動的專業影像工作者,作為一個對環境社會都有深刻感知的紀實攝影師,劉振祥不僅在藝文領域上,也在社會風貌的觀察上,屢屢站穩冷靜的腳步,按下次次的生命快門。在灌溉自己的工作與創作同時,劉振祥的工作室天天都滿溢著咖啡香,暖暖的窩心味道,開啟每一次觀看的心眼。



執著於攝影二十多年的劉振祥,鏡頭下的銳利風景囊括了大社會的記錄、人文風景的詮釋、巴掌仙子的奮勇振翅等等。由他的攝影,可以觀察出劉振祥對於台灣社會的根柢關心,爾後工作室底片的泡水,更讓他邁向影像數位化後製的全新創作視界。不停在攝影創作上求新求變的劉振祥,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創作良伴,就是每天一早進工作室的第一杯咖啡,談起開始喝咖啡的序幕,竟是親愛牽手送的第一只義大利Alessi咖啡壺,而讓劉振祥走上了這條鍾愛咖啡的風味小路。
俯進門劉振祥便快速地煮好了espresso給滿身溼氣的我們接接風,一入口,蒸騰濃郁的咖啡香便湧上味蕾,劉振祥指著杯中上層較淺色部分,告訴我們這全是咖啡豆的油脂,是在方才急速俯衝而下的大氣壓力中沖泡出的,品嚐著這麼嫩滑香濃的咖啡,真有種全新的咖啡體驗,也了解了為什麼多數的咖啡迷,每天一早一定要從這麼樣的咖啡才揭開一天的序曲。
在妻子送的美麗咖啡壺引領之下,劉振祥開始試著自己沖咖啡,這期間試過許多不同的機器,他語帶保留地笑說:「百貨公司有些咖啡壺其實是中看不中用…」,劉振祥表示,「時下有些咖啡機為了屈就設計外觀上的造型,而迫使鍋爐的位置受到影響」,他解釋著,「因為機器無法保持正確的壓力,所以無法煮出完美咖啡。」
詢問劉振祥以義式(espresso)咖啡機而不用虹吸式(syphon)來烹煮咖啡的習慣由何而來,他表示:「因為我常喝各品種混搭的咖啡豆,syphon幾乎用來專煮單品豆」不過頑皮親切的劉振祥,馬上接著一句:「況且espresso沖好才短短幾秒,除了口感濃純,咖啡因更是最低的!」
話走至此,劉振祥熱切地準備起烘豆機,為了今日我們的咖啡尋香,他特別商借一台專業的烘豆機要大展身手一番,這台由台灣的工設教授所製作的手工烘豆機,外型簡約洗鍊,銀白的金屬機身配上木質手把,令人感到樸實可愛。劉振祥取出青白生豆,調配出他最愛的口味:巴西、曼特寧、哥倫比亞、耶加雪夫等四種豆子的混合共兩百克,開始了特調烘焙。
烘豆過程高達攝氏兩百多度的高溫,加上豆子在機器裡的滾動聲,與流通空氣用的抽風扇聲,霎時間,工作室籠罩在濃濃的熱氣與地下加工廠的強烈氛圍中,氣氛莞爾但仍然充滿緊張,因為整整十五分鐘左右的烘焙裡,劉振祥需要時時觀察溫度計的數字與豆子的反應,來掌握咖啡豆即將來臨的兩次「豆爆」,以便估量出最佳的關火時機。
很快地,烘焙完成,咖啡豆呈現焦褐色澤,劉振祥此時又俏皮地說:「這比花生米更好吃喔」,令我們趕緊快快嘗鮮。豆子放入嘴裡咬下外皮的瞬間,香氣四溢的咖啡原味在口中迸裂,口味的確相當特殊。劉振祥達人表示:「烘完的豆子約兩三天後磨開沖煮最適當,而磨好的豆子最多別放超過一星期,免得口感都走味了。」
有了烘豆,又豈可沒有磨豆呢?劉振祥將豆子放進電動磨豆機後,濃郁的咖啡香氣剎地圍繞著在場每個人,他說:「磨豆是咖啡過程裡最香的時候」,我們努力地品嗅著這種強烈的香氣,劉振祥更快手快腳地再捧上新的一杯espresso,透明杯裡的espresso,勾魂似的吸著舌尖,每秒都在變的化creama(油脂)與咖啡關係,讓人感覺彷若吞入了有生命力的液體,整夜,讓人回味來自金褐小豆的深切魔力。

Tips:
1. 劉振祥的私房咖啡配方:巴西、曼特寧、哥倫比亞、耶加雪夫的混搭。
2. 每天沖兩杯espresso,飲盡上部油脂後,餘下的兩份半杯黑咖啡加上鮮奶,風味兩樣嚐。
3. 烘過的豆子直接品嚐口味更勝花生,尤其是剛烘好的。
4. 烘豆時的第二爆,是觀察烘焙完成的關鍵。
5. 烘好的豆子兩三天後研磨沖煮最適當,而磨好成品別放超過一星期,專家的話,一定要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