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昆蟲所教授-楊平世
《科學研習月刊》100年二月號【科學家的科學路】
臺灣生態教父:楊平世
■藏諸昆蟲與自然間的大學問
服務於臺灣大學已三十四個年頭的楊平世,在臺灣生物與昆蟲界可說是前輩級人物;外型黑亮壯碩的楊平世,看得出來是位親近自然、珍愛自然的愛鄉愛土人士。長年專注於生態及保育工作,幾乎舉凡此一領域的活動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而對於科普教育的關懷與投注,他更是不落人後,無論是解說培育、專欄撰寫、專文翻譯、書籍寫作與審定等,更屢獲包含金鼎獎等多項著作獎項的殊榮。楊平世對此表示:「我只是盡力作好每一份工作」,學者的謙沖風範,昭然若顯。
向楊平世問起如何選定昆蟲作為畢生的研究專業,他謙稱道:「我只是選填志願罷了」。在雲林縣水林鄉尖山村長大的農村子弟的楊平世,考取南二中後奮發用功,順利進入中興大學農學院就讀。在大學他裡廣泛接觸農學領域,最後立定志向往昆蟲學專攻,不僅考取國家高考植物病蟲害學科,爾後也考上台大植物病蟲害學研究所的博士班,二者皆是名列榜首;此外身手矯健的他,更屢獲大專體育比賽的獎項。能文能武的好身手,讓楊平世在學生時代即閃耀出不凡的光芒。
專精於水棲昆蟲及指標生物研究、蝶類資源、螢火蟲資源、昆蟲及生態保育、動植物防檢疫及農業政策及環境教育的楊平世,對每個環節皆有著細膩且深入的關注,他仍是一派客氣地說:「我很幸運能在台大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學生都絕頂聰明,老師只要一點就通,我的這些研究成果都是跟著學生一起調查研究而來,靠著這些學生我才能完成這麼多事」,並笑說他自己只是開個頭,所有的成就都是眾人的齊心努力。
一般人對昆蟲的世界或許沒有太多認識,其實,昆蟲棲息的狀況在自然生態中,可以顯示出多樣化的指標意義。。以楊平世教授的水棲昆蟲研究來說,就是由昆蟲的生活環境來呈現環境的現狀,在深入臺灣各處重要的水域做出眾多調查報告及研究後,水棲昆蟲在臺灣的研究便因楊平世的努力而受到廣泛的注意。這時,楊平世繼而針對蝴蝶做研究,接著是螢火蟲,一波波的地毯式資料蒐集、整理與研究、發表,在那段臺灣成立國家公園之後,及自然保護(留)區的歲月裡,楊平世的步伐早已踏遍各個國家公園及林管處的範圍,也將這些珍貴的研究成果在國家公園及林務局裡與導覽人員一同分享。在早期臺灣甫對生態環境開始重視的年代裡,楊平世以自身所學貢獻給國家社會,積極於臺灣裡解說教育與生態保育等的工作,為環境教育開啟先聲。
其中以螢火蟲研究來說,楊平世率領的研究團隊曾針對六座國家公園進行研究後,發現棲息於這些國家公園的螢火蟲種類甚多,之後擴及全臺,他的團隊共記錄臺灣螢火蟲有62種,足足比臺灣光復時32種的數據資料多出了30個新種,研究成果卓著,他對於螢火蟲生態如今已儼然成為一項產業的發展現象,很開心但也有隱憂,「阿里山風景區每年光是訴求螢火蟲觀光的主題,就能為園區增加10億的收入,可以想見現代人對生態的高度興趣」,不過楊平世緊接著嚴肅起來:「也由於螢火蟲變成風潮,目前發生一些人為的移動、基因污染等違反保育原則的現象,這樣過了頭的狀況,目前我也積極呼籲如要復育,必須審慎作為。」
■生態工法打造更佳環境
活潑熱情的楊平世稱自己比較「雞婆」,只要發現有可以做得更好的方式,一定主動提出,「所以我擔任過政府各項農業或環境等的委員,因為我會直言不諱,凡事都開誠布公地表達」,他更快人快語:「因為我問心無愧」。對於個人擔任台大農學院院長的期間,從無發生經費爭議或人事關說等事,楊平世十分自滿:「事情一定要做到好,但是方法也很重要」,由此可以見楊平世不僅在學術研究成果斐然,更在行政執行上擁有絕高的智慧及方式,
回憶起當年接任農學院院長的第一件大事,即是處理受桃芝颱風摧殘的臺大實驗林場重建問題,以及協助鹿谷、竹山地區的產業發展,這項非常棘手的任務,也在楊平世不畏艱難的面對下,向行政院爭取到5億經費,在管理處王處長及同仁同心協力下,採用生態工法重建,至今已經歷多次颱風地震的考驗後,可以看出這項工作的落實與成功,問及楊平世怎能同時處理如此多樣的繁雜工作,他客氣地說:「我都是起個頭,一切就緒之就由委由能力不錯的同仁繼續完成,他們如遇困難,我必全力協助解決」。俗諺萬事起頭難,楊平世總是率先完成最困難的起草事務後,即讓各項工作能開枝散葉地完成。
楊平世對生態的關切除了遍布臺灣各處之外,當然台大校園裡的成就也不遑多讓。台大公館校區內的瑠公圳再現計畫,舟山路由從前的平凡道路,轉變為有水有植物,更有蟲魚鳥獸豐富生態的休憩路線,楊平世說:「我從小就在池邊長大,對池子有深刻的情感記憶,剛好舟山路本來就有台大農場的灌溉問題,那麼順勢取此處原有的湧泉加以規劃,再設計成為一條生態步道,解決了所有的問題」。如今每逢假日時,見到情侶、親子、家庭、學生團體等等於此流連忘返,歡笑不斷,他就很有成就感;同樣利用生態工法完成的步道,讓臺大在農業方面的學術與應用兼得,「這裡是城市人難得的『都市之肺』」,楊平世意味深遠地說。
打趣說自己是挖池專家的楊平世,提到挖池即是為環境創造活水,「人的天性就是親水的,所以人在水邊活動,會自然地感到特別愉快及放鬆」楊平世這麼說;而位於士林官邸的生態池,其實才是他的第一座生態池,因看到官邸內只有水泥砌成飼養錦鯉的池子,楊平世深感可惜,便提出建言打造生態池,在頗獲好評下,臺大舟山路上的生態池,更是青出於藍的傑出設計;小橋流水上棲息著三兩隻禽鳥,這份愜意自在的風貌,在寸土寸金的臺北市裡,更成功化身為中小學生的最佳校外教學去處。
■科普推廣無遠弗屆
除了專業的學術研究、參與國家;生態、農業行政事務的成果之外,楊平世對於科普推廣的付出,也一直責無旁貸。早在民國六十多年時,因為興趣使然,他除了翻譯國外科學雜誌專文之外,也撰寫科普文章,最多曾在報刊上同時擁有八個專欄,同時有鑑於國內科普譯書水準參差不齊,也著手進行審定工作,並將專欄文章集結成冊進行出版。對於臺灣初萌芽的科普推廣工作,可說是戮力甚深,其中多本書籍更獲得各項著作大獎的肯定,讓楊平世這個名字與科普工作幾乎劃上等號。
因寫作而與科普結下不解之緣,楊平世曾陸續為環保署建立「河川指標生物」教材,為教育部推動自然教育中心與生態園工作,協助臺博館舉辦蝴蝶研習營,為國家公園推動賞螢與賞蝶等活動,使得昆蟲營隊這項活動風靡全臺,成為各地自然景點歷久不衰的口碑活動;楊平世就是這個風潮背後的最佳推手。
而同以科普工作為首要任務的科教館,也早於卅多年前便聘請楊平世,擔任當時館內超人氣創舉活動「科學之旅」解說講師,帶領學員走至北市近郊各生態區一同尋幽探祕。多年來館內所舉辦的大小科普講座,楊平世講述的內容活潑、話題引人入勝,都使得他的演講場次總是人氣超高;2008年開始在科教館指導「每週一蟲」活動的推廣,於全臺小學普設昆蟲小隊長,讓對昆蟲充滿高度興趣的小朋友,又多了一條學習與交流的途徑;各項由楊平世帶領的科普活動,永遠是好評與笑聲不斷,充滿著一如他招牌微笑般的煦煦溫暖陽光。
目前專心回歸教授工作的楊平世,鎮日忙於指導學生進行各項研究工作,環顧研究室裡此起彼落的討論聲與歡笑聲,可以知道楊平世在學生心目中重而不威的份量;訪談即將結束之際,研究生已經帶著論文資料來到楊平世的桌前來討論了。而楊平世一邊過目資料,一邊忙碌地繼續其他學生該進行的工作,「教學相長,我很慶幸擁有這些學生,大家得以一同在這條路上進步與成長。」楊平世露出疼惜這些學生的神情,繼而慨道:「身為老師,要做的不僅是授業,傳道更是化於無形的重要教導」,接著又說:「我能做的就是在我每一個崗位上盡力為國家、為社會服務,若可以做出些許成績,那就是我最開心的事。」話語中表現真誠率直口吻、雙眼裡閃耀智慧明快的邏輯,這就是楊平世,臺灣生態的領航者之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