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彬彬的師大教授晏涵文
《科學研習》100年三月號
【科學家的科學路】
臺灣衛生教育的第一人:晏涵文
■健康生活最佳代言人
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教授的晏涵文,長期以來在臺灣的健康與衛生教育領域發揮卓越的影響力,同時貢獻良多,已逾耳順之年的晏涵文,舉止風度翩翩、談吐斯文謙和,外型上更難以看出歲月在他身上所留下的太多痕跡,身材與體態保持得十分良好,可謂圈內領域的最佳榜樣,向教授請教維持健康的祕訣時,晏涵文笑說:「這真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強調早睡早起的作息,每天夜裡十點鐘就寢的他,早上六點就起床,同時擁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另外非常注重飲食的晏涵文,每餐的份量盡量吃得少卻巧,而若夜裡因故太晚用餐,則會刻意再行減少份量,這樣的生活習慣才能維繫出如此健康的身體,對於當代社會想要追求美好身材的營養過剩現代人,不以熱量控制與運動來進行身材雕塑,卻反求其他的諸多的治標不知本方式,緣木求魚,既傷荷包更傷身,這些人恐怕所缺乏的,應是晏涵文的這種鋼鐵般的意志。
在學術界已貢獻超過卅年的晏涵文,回顧自己是如何走上這條路時,謙稱自己是選填志願的結果而造就如今的他,高中的時候因為對於生物有濃厚興趣,而對物理化學則較興趣缺缺,所以因為志趣使然他選擇投考丙組,也就是如今的第三類組。
老家住在雲林虎尾的晏涵文,高中就讀台中一中時就已隻身在外求學,而聯考成績放榜後,都從事教職的雙親希望他能就近就讀中興大學的農學類系所,但是對於想要追求獨立的晏涵文來說,到台北繼續學業才是全新的挑戰,於是他選擇了台師大衛生教育系(時名)就讀,或許因為當時創系主任的背景是醫學,創系之初的衛教系走向偏重解剖生理,全系僅有一位教授專攻衛生教育領域,不過四年讀下來之後,晏涵文對於衛教的興趣愈來愈高,因此選擇出國繼續深造,前往美國田納西大學攻讀學校衛生科學碩士,最後於1977年取得田納西大學的衛生教育博士學位,主修學校衛生、衛生教育,副修家庭研究。
■致力教育大業影響深遠
同年晏涵文結束英國倫敦大學客座教授的工作,返國旋即回到母校台師大衛生教育系服務並兼任衛生組主任、健康中心副主任,至此,也開啟了晏涵文致力於國內健康教育的推動工作,在師大任教期間,晏涵文除了在領域內有傑出的學術上貢獻之外,更在國內健康教育師資的培育上,站穩第一線的腳步,他說:「健康教育是一門行為科學,重點在養成學生正確的習慣,才能造就健康的身體」,晏涵文接著說:「我們在訓練學生的時候,更完全要求零體罰,再三向實習老師們提及一旦發現體罰事實的話,絕對給予不及格的實習分數」,表示身教絕對重於言教的晏涵文,說明這在屬於行為科學的健康教育領域中尤其重要,當中可以見到他對於師資培育的深刻思惟,與關照臺灣健康教育學習的用心良苦。
除了深耕臺灣學校師資培育的工作,晏涵文為了能從根基正確做到健康教育的學習方式與觀念,更挺身而出擔任健康教育科教科書的編審委員,同時為許多政府單位及民間學術團體進行有關健康教育的工作,並自從民國78年便受邀擔任杏陵基金會執行長至今,無論是愛滋病防治、性別平等、青少年事務、女權促進、性騷擾與性別歧視、疾病管制、家庭暴力與性侵害、健康促進等等領域,晏涵文都責無旁貸地全力推動與參與,讓他身為全臺第一位獲得衛生教育博士學位返國服務的先鋒紀錄,當之無愧。
訪談中,晏涵文首先要澄清健康教育是一門行為科學的這項概念,他提及在他許多的參與編審書籍或是課綱改革的歷程經驗裡,常有許多針對健康教育混同了生物、體育、護理等科的疑問紛陳而出,晏涵文信手捻來幾個例子,例如以水污染的教學為例,小學二年級的健教科已經教了,但是生物科卻到小學五年級才教,晏涵文笑說,因為健教裡談到的水污染是用肉眼就能判斷的,但是生物的水污染教學則是需要將水源樣本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因此要到五年級會使用顯微鏡之後才安排這個課程,這就形成了行為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相異性。
晏涵文說:「行為科學在華人世界裡是一項新的領域」,他又續言:「一般人往往認為科學就是社會科學加上自然科學,但其實這個概念是不正確的」,晏涵文表示,在傳統的華人社會中,幾乎都相信行為的改變只要用打罵方式即可,而恰巧華人社會裡施行民主制度的地區除了為數不多,更歷時甚短,當中臺灣更屬第一個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因此在臺灣地區來證明行為是可以經由教導形成與改變的真理,也是最具意義的。
■身體力行、多元教學
「身教絕對重於言教」,晏涵文這麼說:「如果雙親都吸菸,那麼即使向孩子灌輸再多吸菸有害身體的事實,孩子仍是會選擇吸菸」,他再表示:「因此我在培育教師時,也再三強調教師一定要能吸引孩子的興趣,如果沒有教學熱情,那麼這一科的教學成效可以說是註定失敗」。不過還有一項不爭的嚴肅事實,在面對著健康教育這一科,那就是被排除在升學考試科目之外的現況,在現今仍屬升學導向的臺灣國高中學校裡,不考試的科目常導致校方無意願聘任專業教師,僅採其他科正式教師配課方式授課,進而變相又把該科的節數回歸用以升學科目的複習或考試中,「這現象不僅是發生在健康教育科,只要是所有不考試的科目全都有同樣的狀況」,晏涵文感慨地說。
擔任許多政府相關議題推動委員的晏涵文,無論是由國立教育資料館、行政院衛生署、國立編譯館、教育部各單位等的委託核定成果來看,這些由委員們審核通過製作的教學手冊與影帶光碟,其中的題目包羅萬象,仔細翻閱可以發現除了題材貼近生活、內容活潑親切、製作詳盡完整,教師一書一光碟在手,簡直有了無比強勁的教學後盾,可以直接提供教師運用的詳細教案,真可說是對教師們如虎添翼,只可惜若沒有正常化教學,這些精采的人生學問,也無法嘉惠到學生,晏涵文指著這些教材說:「舉凡異性交往、性騷擾、性侵害、罷凌、家暴等等的議題,這裡面全都有討論,若是學生可以在學校有管道正常學習的話,社會上因無知而發生的許多相關事件絕對可以大幅減少。」
■生命裡必須學習的課題
針對近來在社會新聞中常被報導的不同小媽媽個案,甚是親手拋棄以致殺害小生命的情事層出不窮,晏涵文說:「子曰:『不知生,焉知死』,不過站在健康教育科的角度,我則要說:『不知死,焉知生』。」他表示華人社會對於生與死的過程都設立了難以跨越的藩籬禁忌,以致訊息愈封閉,下一代就愈不瞭解生與死的學問,晏涵文說,就讀國高中的青少年因為處於生理發展快速的時期,加上這個階段會對自我定位產生疑問,所以「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成為了他們最常思索的問題,而對已經擁有無限青春在手邊的青少年來說,生命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因此要教會他們善加照顧生命、管理生命,應由先讓青少年體會學習死亡的學問,才得以啟發他們對於自我生命的尊重與珍愛,進而發展為人際關係互動的良好基礎。
對於衛生教育領域裡至關重要的疾病防治這一塊,晏涵文也在採訪中提到,他說:「現在宣導流感的防治對策,提出了包括『拱手不握手』,還有打噴嚏時應使用手肘來遮掩等等措施,都在在顯示出幾十年前,我們的教育教導小學生應隨身攜帶手帕習慣的教學,是失敗的。」他繼續說:「其實回到最源頭來看,如果這個教育有落實的話,何須再多出現在這些其他的宣導措施呢?」確實,如今還有隨身習慣攜帶手帕的人,真可以說是打著燈籠也難以找到了。
針砭時政提出建言,這就是晏涵文堅持做對的事的原則,也因為這樣,當教育部在制定九年一貫課綱時,晏涵文便極力爭取長期受忽視的健康與體能兩大領域的教育問題,使得後來在新課程中才得以單獨設立領域,也就是目前在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健康與體育」領域,以及高中職的「健康與護理」這項新領域,而晏涵文也都在其中擔任課程委員會的召集人,這項重要的貢獻,使得我國的教育內涵有嶄新的改變並注入新生命,可謂影響深遠,因此在領域內被冠以「臺灣性教育之父」美稱的晏涵文,擁此名號,當之無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