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改革大志業:林福來





科教館科學研習月刊101年5月號  科學家的科學路專欄

科教改革大志業林福來


還在師大數學系上的會議室裡,靜候本期的專訪對象林福來教授時,已在幾步之外聽聞教授的聲響了,精神抖擻地對我說聲:「來來來,今天天氣很好,我們到校門口的咖啡座聊一下,那邊風景好多了」。重視生活裡的每件小事,就是林福來的特色,雖然髮鬢略有銀白,但是在精神與言談之間所展現的,是絕對不亞於大學生的青春能量。

目前服務於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的林福來教授,貢獻於科學教育的領域已逾數十年,其中更曾於民國9195年間擔任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長,讓他在領域中能以相當的高度,推動科學教育的趨勢與核心概念。任內促進的計畫中,「高瞻計畫」與「科普傳播事業」此二項可以說是影響最深的,而究其起源,可以發現到林福來將視野放大至全球,如歐洲各國、美國、日本等,借鏡他山之石的優秀經驗,加以研究修改後,讓國內得以提升教育環境。

■受呵護的求學生活

    然而,在成為有影響力的科學人之前,林福來如何一步步建構出自己的學習歷程,是本刊想與讀者發掘的獨家部分。原來,在台南縣歸仁鄉出生成長的他,與傳統的戰後第一代子弟相同,正是純樸的農家子弟出身,自小需要幫忙家中農事的林福來,見到雙親的辛勞,早已體認維持家計的不易。而多位姐姐已經在工作以幫忙家中經濟,因此林福來才能夠有幸地選擇繼續升學,於是跟著小學老師的進度,開始參與升上初中的唯一方式-課後補習,林福來回憶道:「當時一個月的補習費,大約需要姐姐23天的工資才夠支應,對一般農家來說,誠為不小的負擔」,不過爭氣的林福來並沒有辜負家中的苦心栽培,他順利地以全校第一名畢業考上台南一中,風趣的他說:「一開始以為自己拿縣長獎蠻風光的,沒想到南一中第一天上學時,幾乎一半同學的桌上都是這個印著縣長獎的鉛筆盒」,南一中裡臥虎藏龍的情景,讓林福來描述的活現眼前。

    「雖然補習這件事並不好,但我卻是這樣體驗到『集中式專注學習』所帶來的驚人效益」,林福來開始細細分析道,那一段大量學習的時光,讓他突然有了「開竅」的感受,各種知識奇妙地在腦中串連,使林福來很輕易地就能掌握課業的重點,他說:「 正是因為這樣的啟蒙,形成了往後我投身數學教育時,特別重視認知發展與課程內容的切合性,也是我在推動教育改革的聚焦點」。

     林福來表示,大多數人皆視補習為一種不適當的學習方法,並且對學童的身心發展有礙,然而巧妙的是,林福來小學時的補習雖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教室中,但是上下學各需接近一小時的步行時間,加上小孩子走路總是追趕跑跳的,因此林福來認為其實每天的運動量都非常的大,現在回想起來,若非有這一段的學習歷程,也不會在日後教育改革的方向上,有個人獨特的體會。   



■中學生涯的點滴

    進入南一中之後,如何到市中心上學成為第一個挑戰。幸好當時的台糖的載運甘蔗小火車可以當作一種地方性的交通工具,只要家中種植一定數量的甘蔗,就能免費搭乘,不過因為是迂迴式的路線,所以現今不到三十分鐘的車程,在當時卻需要超過一小時,為了配合火車班次趕上每天的到校時間,六點就需要出門到車站,因此就是四點半要起床生柴火準備煮早飯,為了林福來的讀書作息,幾乎全家都要動員配合,而如此辛苦的上學路途,絕對是如今多由父母親自接送的同學們,所無法想像的,觀照往昔與今朝,或許可以為當代學子提供大不相同的經驗視界。

    林福來描述起從前學生時代的上課回憶中,最為懷念的,就是南一中裡洋溢的學長學弟之情。當時課堂下午三點就下課,但是小火車六點才開,所以每天在校時間甚長,林福來表示,學長的指導與照顧,是求學學子的重要心靈撫慰,在早自習與課後活動等等,學長的表率與影響,都形塑了一代代的南一中人,「那個年紀,如果交友不慎則很可能誤入歧途,但是因為南一中的學風鼎盛,即便許多學生都是由各偏僻鄉鎮陌生來到,也不會在學業上受到其他因素而分了心」,林福來對於南一中的求學時光,點滴在心頭。

    因為對於數理方面的擅長,因此林福來自然就選擇了理組,同時也因為在數學的各式定律與題目上,都深感興趣與奇妙,常常一頭栽入樂在其中。有一回在高一時老師出了一個六點共圓的題型,雖然九點共圓或四點共圓已在課程中學過,但是六點共圓算是超越課程內容的題目,不過因為林福來觀念暢通,所以還是迎刃而解,然而當時老師卻還曾懷疑他事先已練習過,令林福來有點沮喪,卻也因此在日後培育師資時,再三要求新手教師們務必拋棄成見,擁有開放的心胸,也可算是一次意外的收穫。

    而在大學選填志願時,家境清苦的林福來,第一志願當然就是師範大學,「當時會選讀師大的學生,幾乎都是貧寒的農家子弟」,林福來這麼說:「因為師大畢業就等於經濟的保障,所以進入師大就讀是理所當然」。在師大數學系裡求學時,林福來如魚得水,在1969年台灣師大畢業不久後,於1972年赴美國紐約Fordham大學數學系進修碩博士,因而開啟了對於數學的視野。

面對國內針對數學教育研究的付之闕如,加上時值國科會持續鼓勵學者出國深造,所以林福來再次於1980年,改至世界知名學府英國劍橋大學修讀數學教育碩士。林福來說:「有回指導教授邀請我參加一個聚會,眾人在會中高談闊論在自身領域中最新的創發,我發現到原來領域大相逕庭的人們,竟可以迸發出如此驚人的嶄新能量,而這件事令我印象深刻至今」。因此他也養成了由不同角度時刻思考所學的限囿,藉以求取不斷的突破。而在劍橋研讀期間,一年撰寫三篇論文的研究強度,令林福來有著這樣的感想,他說:「這一回,我又再度感受到集中式專注學習,帶給我的另一次脫胎換骨。」



■科教與人生的交集

一直擔任台師大數學系教授的林福來,在任教期間也階段性從事各樣科教工作,他曾於19931996年間擔任《科學教育學刊》總編、19941998年間擔任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執行董事、19982001年間擔任師大數學系系主任、2002年擔任《國際科學與數學教育研究》主編、20022006年擔任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處長、2007年擔任國際數學教育學心理學會的會長。豐富的學術與行政經歷,賦予林福來深厚的科學教育實作能量,也使他格外清楚教師在教學時的實際問題,與國內科學教育可進一步改革的方向。

    因此近年來,林福來開始針對現職教師組成工作坊,對於有志於精進教學的教師組織成團體,固定依議題討論並分享教師們的創新教學,而這些學員多半也擔任各縣市輔導團工作的教師,在定期的聚會下,各式精采的教案於是應運而生,林福來說:「有位老師針對三角形求內心、外心、重心的單元,設計成讓學生感受數學是怎麼來的教學工作單,趣味生動,跳脫傳統的講授式單向學習,讓大家都感受到創意非凡的嶄新數學教學」,言語中,似乎這位教師的精采演示,也躍然眼前。

    另一方面,屬於科學教育前輩級大師的林福來,如今對於科教的領略,已進入到方法原則的抽象性探究,「『術』只是學習的過程,『道』才是真正應該鑽研的部分」林福來如此表示,簡單就說明他對於「道」的體悟。這是他經歷了無數個數學題目與定律的思維中,所沉澱化約而出的心得。「《莊子.天下篇》裡有一句話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絕』,就以數學的概念說明出萬事的道理」,到底是「不絕」還是「絕」,就看是從抽象數學的點無大小或自然物質科學的分子有大小之觀點來看它。林福來信手拈來地解釋。

    再進一步談最近的計畫,林福來向本刊讀者透露目前他正在著手一份寫書大 綱,而這本以論文形式為基礎的書,正是要以東方的師道,來一併與西方的科學教育理論進行論辯後,再找出共同定位,以釐出原則性的道理做結。聽來將會是一本融會科學內涵與人文情懷的別出心裁論述,林福來充滿願景地表示:「書中也將以工作坊教師們的創新教案作例,讓思維的脈絡透過實例更顯得清晰與具體,藉以試圖描繪建立出教師的學習理論,使得學生、教師、培育者、研究者都能夠擷取到各自需要的學習資源。」深深感到創意乃是來自於學習與互相感動的經驗,而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教學最首要的任務,沉浸在學習的喜悅之中,也能形塑出國家社會大不同的氛圍,林福來說:「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靜態的、教育性的社會改革運動,每天可以為社會做良善的改變,就是我最快樂的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