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館科學研習月刊
101年8月號 科學家的科學路專欄
難以歸納的物理類別:朱慶琪
本回的科學路主角,是一位與以往訪者皆大相逕庭的大學教師,訪問的這天,四月的驕陽突地眩目,景物都染上一抹新鮮的光暈,一身素雅的朱慶琪佇立中央大學的校園裡,向花了眼的我們揮手:「在這兒呢!」遠遠望過去,只見到蓋額短髮的她,穿著靛藍的棉布無袖洋裝,悠悠地散發一襲文學的氣息,近身之後,她輕盈地說:「我不確定能不能談到你們要採訪的東西呢」,客氣又親切的朱慶琪,確實與大學物理教授的刻板形象不太符合,直到與她進一步完成訪談後,才終於通達了這些零星意象背後的完整概念。
■學習歷程
朱慶琪出生自軍人家庭,家中的組成形態是標準的眷村樣貌,父親為外省籍職業軍人,本省籍的母親則為家管,親自照顧五個子女,朱慶琪排行老二。原住在桃園的她,小學時舉家遷居到台北,說得一口字正腔圓國語的朱慶琪說:「小學的時候,大抵是對讀書這件事不理解也不主動感到興趣。謙稱自己並非那種「偉人傳記」般的典範,如自小就訂定志向等等,朱慶琪回憶起小學時的自己,帶著一些模糊又猶疑的口吻,形容自己約是在三年級時,才比較知道何謂「考試」,因為家庭因素,小學也換過四間,所以朱慶琪描述自己童年期間,感覺就是一晃眼過了,不覺得課業是一件重要的事。
國中進入了金華女中(現金華國中),「大概在二年級吧,因為對天文的興趣,自己訂了科學月刊來看。」朱慶琪說道,「不過現在回想起來,月刊內容我多數是看不懂的,但是知識建構的感覺慢慢出現,我也會主動去買星座盤,跑到公寓頂樓看著夜空試著認星座。」
強調自己在讀書的路上,從來都不屬於「菁英」路線的朱慶琪,提到自己後來考進了中山女中,仍然不愛讀書,參加了學校的樂儀隊。課外活動豐富的她,就是對於讀書沒有甚麼太大衝勁。由於對天文及物理的興趣 ,朱慶琪自然選擇了理工組就讀,她說:「高中的時候,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高三的時候,會有文組的同學跑來問我讀地理的方法」,朱慶琪表示,她對於歷史不太拿手,但是對地理這一科的興趣頗深,會自己由課本中另外畫圖做筆記來讀,因此耀眼的地理成績,是連文組同學都需要前來討教的,由這一點,已經可以看出朱慶琪對於理解整合功夫的獨到。
■「我是誰?為何而來?」
大學時考上了東吳物理系,朱慶琪說:「進入了大學窄門後,我一點也不用功,開始談戀愛,現在回想起來,大學時代真的都沒有花精神在課業上」。在當時,讀物理的女孩子是極為少數的,加上朱慶琪的清秀的樣貌,讓她格外受矚目。「我的大一的時候就變成風雲人物了,可是其實我一點都不想」,她說,自己的生性是低調又害羞,然而當時課業上的無意間表現,卻讓她不得不成為班上的焦點。「大一上學期的時候,我的普通物理和英語聽講成績竟然非常高,讓同學會對我另眼相待」,朱慶琪說著:「最誇張的是大一國文,第一次期中考發卷子時,老師以非常戲劇化的方式形容一份卷子寫得多麼的好,最後才揭曉那是我的,讓班上有意以拿獎學金為目標的優秀同學,開始把我設作課業的『假想敵』」,一連串的波折起伏,是朱慶琪充滿意味的生命軌跡,「因為我實在不想太獨特,所以大一下的時候,我故意把課業放空,讓同學們不要再注意到我的成績」,於此,朱慶琪也如願地遠離注目的焦點。
大四那年,同學們都在報考研究所,對於未來沒有太多設定的朱慶琪,想說也試著考看看好了,沒想到,竟然考取了中央物理所,「我是吊車尾考上的,只能說是運氣很好吧」,朱慶琪這麼表示,開始修習碩士學位後,便感覺到因大學時代的不用功而付出代價,也因為程度落掉太多,讓她的研究所生涯踱步緩慢,然而碩士第二年時,她還是有辦法脫穎而出,拿了班上第一名。朱慶琪還提到,身為老二的她,對於是否進修碩士也是頗感掙扎,因為姊姊早已賺錢維持家計,但自己卻遲遲無法幫助家中經濟。幸好當時教育部對研究生的補助費用尚算充裕,因此朱慶琪至少還能自力更生不必給家裡更多的負擔。
就在研究所即將畢業的時刻,朱慶琪仍不清楚自己未來想走的方向,她向當時的指導教授易台生表示,自己對於追求名或利都不感興趣,不知道還可以往什麼目標前進,沒想到教授說:「對!社會就是需要妳這樣的人,才能真正為國家做事」,朱慶琪認為這應該只是教授安慰她的話語,然而在教授的鼓勵下,她試著報考所上的博士班,當年一共有四位學生報考,沒想到最後只有朱慶琪一人錄取,她感到相當訝異,應算是肯定自己專業的回應吧。
博士學位後取得後,朱慶琪感到自己在學界的時間實在太長了,因此萌生至業界工作的念頭,她進入專門製造雷射雕刻機器的公司,就在這個時候,新環境的適應以及工作壓力,再加上四年婚姻的黯然收場,以及其他的諸多大小事不順,讓朱慶琪掉入了人生的谷底,這對時間對她的考驗,可以說是殘酷檢視著有關她的一切,讓她對生命與人生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在業界工作了五年,朱慶琪的成就頗受主管讚許,也升任到副理一職,但是心中有一塊部分總感覺沒被填滿,於是出現轉換工作的念頭。另外又加上父親二次中風,朱慶琪對人生的思考逐漸轉向。就在這個當下 ,母校中大要徵聘一位專做教學改革的教師,指導教授易台生詢問朱慶琪是否願意嘗試,就在這一次,朱慶琪再度把生命又啟動的新的一次急轉彎,向學界睽違數年的她,重新回來了。
■重返校園
朱慶琪精采的地方,除了物理教育推廣的不遺餘力之外,她充滿人文思想的情懷,與兼併科學理性思維,造就了她這一窗讓人驚嘆的風景。現在的她,工作內容可以大致分為三部分,分別是中央大學物理演示教學發展的工作,還有科學教育中心的科教與科普推廣工作。朱慶琪表示,其實從業界回到學界是很忐忑的,因為她等於把這段時間累積的資歷給放棄之外,回到中大的教職,由於升等進用皆無前例可循,很有可能也會是一個短暫的工作,大部分的大學教師都不願意冒風險來擔任這項工作。
不過朱慶琪就是不與人同,她感覺到母校需要她,因此她就回來服務,「如果我要比較的話,跟我研究所同期的同學,都在高科技產業已經提早退休,而當時選擇在大學教書的同學,也是教授了」,朱慶琪豁達地說:「但是現在的工作我很喜歡所以我並不後悔。」
朱慶琪的物理課非常特殊,排拒完全講授式(lecture)的傳統教學,堅持讓學生親自動手做,體驗物理定律的真切,是朱慶琪覺得最有效果的學習方式。她自豪的說,與其他類似科學課的場所比較,朱慶琪課堂上多數的教具,都是她帶著學生慢慢做出來的,而非直接向廠商購買,「帶學生做比自己做要花上數倍的時間,但是學生會學到東西,而這才是教育的意義」,實踐的精神,完全體現在她的課堂上。
更令人佩服的是,朱慶琪的科教課是老嫗皆可的,下至幼稚園,上至大學生到教師訓練,如此多教法各異的對象,她都發展出了一套有效用的課程內容,值得一提的,還有協助甚或主持教學的「解說員」,也都是朱慶琪的志工學生們擔綱的,科教中心所有的工作更只有她一位教師專責,這些執行上的複雜程度,實在難為外人道也。現在科教中心週末假日幾乎都有活動,對象也擴及關懷到各個弱勢團體,讓朱慶琪是每日無休,但卻擁有了極大的成就感,是心靈重要的支持力量。
許多學校教師及學生參訪過中央科教中心後,都對物理學習扭轉了印象,也往往邀請朱慶琪到校演講,然而十分不同的,朱慶琪不談自己在物理學術上的成就,卻激發中學生想像力與生命力的內容為講談主題,為形塑並化育年輕人心靈的工程,奉獻己身微薄的力量,雖然朱慶琪自謙沒有大成就,但是每一次科學演示、每一場與學生的對談下來,都有感動與回饋的聲音出現,哪怕是只有一個微弱的聲息,朱慶琪就不會停下她的腳步,因為她說:「人生就是不斷追尋自己的過程,我還在尋找的路上,你呢?」
延伸閱讀:
2.朱慶琪,〈心中的藍海-我在物理教育界的這幾年〉」,《物理》雙月刊,2011年12月,頁471-47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