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理性;知識解放--林孝信


科教館科學研習月刊
101年9月號
現任教於世新大學的林孝信
 

 

本期專訪的焦點人物林孝信,是一位與眾不同的教授。他走過的學習歷程、生命經驗,都是與一般人所認知的「教授」,大相逕庭。目前在世新大學通識中心擔任客座教授的林孝信,在工作崗位上,永遠散發著一股衝勁;而對於科學教育的推動工作,他更是一位走在最前線的師祖級人物,這其中的故事,可說是精采有餘,以下將為讀者細細剖析。

 
■學思歷程

自幼成長於宜蘭的林孝信,在後山的山光天色裡,暈染出了他獨有的浪漫情懷,而天生聰慧的頭腦,則鍛鍊了他理性明晰的學識能力,如此一靜一動的衝突性格,就戲劇性地演繹出林孝信科學生涯的不平凡。

19501956年林孝信在宜蘭中山國小就讀時,廣泛地對大自然的萬事萬物感到好奇,並窮盡己力努力探索,自然界的一切總是深深吸引著他,林孝信也因此想要了解的更多。後來於宜蘭中學就讀時,深深感到憑一己之力能收集到的科學知識,已無法滿足於自己對於科學的求知探索心,對於只能看著教科書與升學指南來獲取科學的知識,課外讀物的部分,也只有《學友》雜誌可供學習。

1959年考入建國中學就讀的林孝信,從宜蘭來到了台北,在匯聚更多優秀同學的學習生活中,也同時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到更深的知識,才發現到,原來科學並不止於老師上課所教授的內容,還有更多是靠自己去接觸的,逐漸了解並徜徉科學的奧妙精深之餘,林孝信也當然確立了日後研讀的方向。

高中畢業後,順利考上台大物理系的林孝信,表示選擇物理的原因,在於「物理是所有科學之母」,他說:「所有的基礎科學或應用科學都關係到『物理』這門學科」,也因此物理學得好,則相關學科也就游刃有餘。在台大就讀的時候,林孝信仿若進入了另一個嶄新的世界,開始使用原文書的他,如同發現新大陸一般,以好幾倍的速度學習著科學的所有知識。課餘時,他也會揣著有限的生活費,到台北牯嶺街去尋訪更多的原文書籍。到舊書店去尋寶,就是樂在學習中的林孝信,最快樂的大學記憶。

在學風自由的台大裡,林孝信的社會關懷與科學理想,也無限地擴張它們的可能性,個性熱心且積極主動的他,在大二便與同學一起創立了《中學生科學週刊》,就是希望喜愛科學年輕的學子可以擁有一份資訊多元的課外刊物,使他們不再會有自己當年的遺憾,也藉以造福更多有志學習的學生。

 

    赴美的轉折

台大畢業後,憑著優異的成績,林孝信申請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研究所。那是在1968年時,甫到美國求學的林孝信,看到世界頂尖的治學方式,心中的感動,如入無人之境,對於圖書館滿滿的各式科學書籍,更是求知若渴的拼命學習,仿若一塊海綿,以無盡的知識將自己充盈的十足飽滿。幾乎總是流連於圖書館的林孝信,更有一回因沉醉在知識中,錯過了閉館時間,而差一點被關在書庫裡的驚險紀錄。

到了美國一年後,林孝信便於1969年考過了博士資格考,開始了準備專心撰寫博士論文的階段。問及林孝信面對各式考試的順利過關斬將;以及能夠閱讀科學原典所需具備的英文能力等課業的技巧為何,林孝信笑稱,他沒有特別優秀,是這些功課並沒有很艱難。果真如此嗎?非也,有準備過這些考試的學子們,肯定能知道其中所需的智識與能力,而林孝信因為有對於科學有著巨大的熱情,是故對於一切的相關考驗,都能夠迎刃而解。

進入了博士論文的正式準備階段,時間的掌握變得更加自主,林孝信因而開始以他建立的美國臺灣留學生聯絡網為基礎,發行了影響台灣科教甚鉅的刊物《科學月刊》,至今已超過四十個年頭的《科學月刊》,與歷時逾半世紀的本刊,可謂同為台灣科教界的兩份重要刊物,而《科學月刊》其由民間發起的性質,能夠穩定營運至今,彰顯出共事者的決心與能量。

 

■代表作的出現

《科學月刊》的誕生,緊密聯繫起臺灣留學生的心,林孝信說:「起先我提出這個創刊的概念時,許多人都認為我們辦不起來,但是,我們真的成功了」。想像著一群留美學生,以意氣風發的青年能量,將不可能化為可能。在那個尚無電腦排版印刷、沒有影印機與網路的時代,由林孝信領頭的一群年輕人,憑藉著對科教的熱誠,以手刻鋼板的方式,透過越洋平信郵件,將月刊裡的稿子一篇篇匯聚完成才付梓,實在是當今電腦時代難以想像的。

原先這個臺灣留學生的聯絡網的制度,是留學生們在出國之際,因為不希望出國之後大家忙於課業而失去聯絡,便聚眾提議而出的。林孝信說,他設計出一個制度,就是循環信,將同學分為幾各組別並編序,然後製作出一個小本子,第一個同學寫下自己的一段近況,再寄給下一個同學,因為有必須按時寄出的壓力在身上,如此便不會出現交流中斷的現象。而為了節省郵資,這份小巧的本子還是由林孝信親手精算重量並黏製的,這些記錄著早期台灣留學生在異鄉求學點滴的珍貴資料,幾年前已由林孝信全數捐給清華大學圖書館,對這些文獻有興趣的讀者,也可到清華大學探秘一番。

 

■能文能武話當年

談起當年《科學月刊》的創辦,林孝信神采奕奕,這一群熱血的留學生,依各自的專長負責各科,無論是自撰或是邀稿,每一期都有策畫令人期待的主題。而在當地的留學生,即便不是修習科學的同學,也受到這份刊物所凝聚出的向心力所吸引,主動前來幫忙,「當年在美國攻讀新聞學位的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因為週末常進城到芝加哥看舞蹈演出,所以總會在出刊時,過來義務幫忙貼寄發的信封名條」,林孝信回憶起:「當年他都還沒創辦雲門呢!」由此可見科月的歷史之悠久。

關於這份不可能的任務,一開始林孝信還規畫了「第零期」的試刊號,也因為這份第零期試刊號進行了廣大的分送試閱,成功吸引許多的訂戶,好評輩出,在科教圈內引領風騷,由於訂戶的穩定與成長,自然廣告的收益也漸漸出現,是故讓月刊有了一泉活水。從第零期的刊行,加上一連串規畫得宜的行銷策略,林孝信可謂為辦活動的能手。

然而也因為林孝信積極地實踐關於國家社會的美好夢想,也讓他在1970年代風潮正盛的保釣愛國運動中,無法全身而退,使得博士學位兵臨城下卻沒能攻克。但是對此,林孝信雲淡風輕地說,因為參與保釣運動而受到政治角力影響的留學生為數眾多,只能說國家因為政治原因不能讓這些留學精英歸國服務,甚為可惜。

常年旅居美國的林孝信,深深感到科教工作的急迫與重要,更發現到美國一流學府皆標舉出通識科目的重要性,大為認同,於是便在機會使然下,先於1995年創辦了刊物《通識在線》,後於1998年返台回到清華大學任教,再於2010年轉往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服務至今。

 

■一場跨時代的新論壇

有鑑於林孝信推動科學教育已擁有超過四十年經驗,同時在專業科學的研究也頗有建樹,由本館舉辦的「2012年科學教育與傳播論壇」便邀請林孝信擔任召集人,規畫了102728日為期兩天的專業科教研習活動,以饗對科學教育有興趣的教師或是社會人士。

此次論壇誠為本館於2009年自行營運以來,實踐全民科教理念的首件重大學術活動,意義非凡。在教育部與國科會的指導下,由本館主辦的此次論壇,依照林孝信規畫的八大主題,將作為一跨時代的科教論壇。林孝信表示:「若經費允許下,這個論壇希望不會只有一次,因為科學的種子必長久耕耘才能看出成果」,若深入分析論壇,可以發現探討的議題具備了時代性、創意、新媒體運用、實際推廣成果等的內容,集合了理論與實務,讓愛好科學與科教的相關人士皆能有所獲。

「如果我們的民眾都能具備基礎的科學素養」,林孝信談到論壇的願景,這麼說道:「那麼國家的公共政策可以更有效率的制定,民粹也不會成為社會力量的書面刃」,因此這場與眾不同的科教論壇,也將是本館10月的亮點之一。透過林孝信整合多項科教資源與平台下,各方的學者教授們都將共襄盛舉。在林孝信對科學始終如一的熱愛,與他一貫的浪漫與理性兼具;講求勿為知識所囿,但求解放知識的自我信條下,林孝信未來所參與主導的各項科教活動,想必皆會完美呈現了動靜皆宜的知識平衡,以及掌握趨勢的最新脈動,一如林孝信的多方才能,是無法為時代所湮沒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