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留芳工藝名門,臺灣粧佛藝術家--施至輝

2014臺灣工藝季刊 千古留芳工藝名門,臺灣粧佛藝術家--施至輝

■工藝成就獎-文化界的至高榮耀 
文化資產的累積來自人類智慧與文化發展的成就,而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有賴社會大眾共同來守護。在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中,每一類都值得細細認識與了解,而2014年工藝成就獎得主甫出爐,本年度由粧佛工藝大師施至輝獲得。 傳統藝術是見證臺灣三百多年歷史的文化瑰寶,其傳承與學習的高度困難,更讓我們見到工藝匠師的堅毅與硬頸精神,正因由此,更加需要政府的獎掖與扶持,由是文化部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舉辦「工藝成就獎」,表彰對工藝創作有特殊貢獻之人士,並希望對工藝產業有正面的助益。 工藝成就獎就好比臺灣工藝界的終身成就獎一般,得獎者本人往往也是依文資法列冊登錄重要技藝傳承人、無形文化資產的掌門人,也就是所謂的「人間國寶」,對於獲頒獎項者更可說是有著無上的榮耀。當然在工藝師的心中,有無獎項的加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到自己的畢生貢獻為人們所看重,這才是意義所在。 自2007年開始的工藝成就獎,本年度已來到第八屆,年年經由評委們歷經長時間作業費心選出,每年頒布的工藝類別也不相同,截至目前為止,木雕的施鎮洋、陶藝蘇世雄、陶藝蔡榮佑、錫雕陳萬能等人,皆是也受邀出席的歷年得主。本年度屬粧佛工藝類別首次進入獎列,也更可說明獎項得主施至輝先生在本類的舉足輕重地位,見證了施至輝在粧佛藝術超過一甲子的精心成就。

■臺博南門園區的頒獎典禮
2014工藝成就獎於10月5日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小白宮頒發,在這處前身為提煉樟腦、木材加工廠的臺博南門園區,進行粧佛工藝的頒獎誠為巧妙安排。粧佛工藝之基本功夫原出自於木雕,但卻還須諸多其他的工藝技法與宗教科儀,方能成就一尊神明造像,因此與南門園區的樟木加工與淬鍊之歷史背景,足有前後呼應,加以園區地處市中心卻幽靜如入桃花源,正仿如炎炎市井裡的一抹幽蘭工藝師,默默地用生命點亮幾近失傳的技藝。 與施至輝老師相約在頒獎典禮正式開始前,從上午便一路風塵僕僕地從鹿港驅車來到台北的施老師,雖然已年高八十,但仍十分有精神,也能夠沾染到他今日的歡喜感受。已經布置好的小白宮頒獎會場,數個雷射光打著旋轉著的工藝中心Logo,搭配挑高木桁架屋頂古今交錯感,讓現場氣氛非常大器。而坐在今天這個專屬於自己的場合中,施至輝老師仍是一派客氣謙虛,身著整套的正式西裝外別胸花的他,看望上去更散發出施老師獨特的厚實文化風骨。

■粧佛藝術的源流
臺灣的神像造像工藝源自於福建閩南一帶移民來台的需求,在孤島奮鬥拼生活時,堅定的信仰足以帶來無窮的毅力,是臺灣拓墾時期的重要精神支柱。以佛道信仰為主的移民,早期多是請師父在大陸製作完成後,再迎請來臺灣,而後期漸漸成為由唐山師父親自來台製作,依工法與技巧約可分為泉州派、漳州派、福州派。台北的漳州系統及鹿港的泉州系統。當時名噪一時的鹿港泉州派代表師父—施禮,人稱「神刀施禮」,便是施至輝的父親。 相較另外二派而言,泉州派重布局與寫意,同時製作嚴謹多以家傳方式師法,施至輝16歲時開始向父親正式拜師學藝,「父親原先並不願意收我為徒,是我母親苦勸他才同意的」,施至輝這麼提到,生於1935年的他,當時在日治後期受到皇民化的影響,製作神像的生意一落千丈,父親施禮不願意兒子入行受苦無法糊口,始終不肯答應施至輝拜師。「母親說了『施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我才得以得到父親的首肯」,施至輝的母親的大智慧,也讓臺灣擁有了如今眼前這位珍貴的工藝大師。 由於泉州派師承嚴謹,傳統工藝師出身的父親,對於施至輝的教育更加嚴苛,以責罵代替讚美的傳統華人父親的作風,「一般人拜師學藝是三年四個月出師,但我卻不是」,施至輝這麼說著:「因為父親還有其它徒弟,因此對我的要求必須比其他人更高」。學徒時要從打掃、挑水開始,非常辛苦,而父親永遠只有批評,對於施至輝來說,非常需要高度的毅力與調適的工夫,由於是全心投入粧佛工藝,因此再多的困難他也不怕。好奇地問起施至輝老師,究竟何時父親才終於認為他出師了呢,雙手比出二的施老師,微笑地說:「一共花了二十年」。

■煥采榮光施至輝
非常具有傳統文人氣息的施至輝老師,充滿雍容與沉定的氣息,自謙國語說得不順,改用臺語表達時,著實令我驚訝,因為施至輝老師說的是一口現代台北難以聽到、極為文雅的美好臺語文,再配上施老師謙虛溫潤的表情,突然發現,這般的神情,不正就是他手中一尊尊創造出的神明面容嗎? 粧佛是一門特殊的工藝,它包含了木雕、漆藝、彩繪等多項工藝的綜合表現,並以工序繁複、技法多元而聞名。施至輝提到,粧佛需經十六道工序方能完成,分別是選材、開斧、打粗胚、修細胚、磨砂紙、打土底、塗黏油、牽漆線、粉面、上安金漆、安金箔、著色、畫面、植鬚、入神、開光點眼。每部分皆需細膩的手法與高度的藝術涵養,環環相扣,才能成就一尊出色的作品。 近幾年來,施至輝感慨此項技藝恐會失傳於後人,於是開始教授學生,而小兒子施世曈,也是他的門生之一,施至輝表示,他承襲父親施禮的方式,對兒子加倍嚴格始得以恪守古法創作。不過面對地方政府對於文化人才傳習的預算逐年縮減,他感到唏噓,施至輝說:「收這樣的學徒是極為辛苦的,但是縣政府告訴我明年的補助要變少,我只能嘆氣」。或許藉由本次工藝成就獎的頒發與風氣推動,可以改變傳統藝術所面臨的如此困境。 泉州派的粧佛藝術著重在氣勢與主體造型,因此優秀的工藝師多具有深厚的木雕功夫,施至輝的父親神刀施禮則更是下刀如有神,故得此美號。施修禮先生原係木雕名門,因此施家的神像自然藝術性技高一籌,承此傳統的施至輝,受到父親嚴謹的打粗胚訓練。父親教他,在一開始的製作過程中,神明的姿態與配製已了然胸中,無法言不可傳,因此施至輝從來沒有在粗胚中使用草圖,所有的布局早在腦海中構思妥當,一下手便能傳神。

■克柔克剛中庸道
粧佛是講究剛柔並濟的藝術,施至輝提到,父親喜歡作打粗胚的工序,而細胚或牽漆線這般屬柔的功夫,就會交由徒弟們來進行。而施至輝因為對粧佛工藝的熱愛,無論是粗胚的大刀、或是蜷柔的線條,他都花上極長的時間自我訓練,使他在粧佛上無論剛或柔的功夫,皆能得心應手,也讓剛直的泉州派粧佛表現,開創出華美文秀的另番氣度。 恪守傳統原則的施至輝表示,每尊神像都有長久流傳的固定形式,因此他絕對遵守舊有的造型,不隨意更動。施至輝說:「以土地公來說,原有的造型只有手持一顆元寶,但是現代有些師父創作出拿著四、五顆元寶的,我認為這樣已經失去意義」。也是因為謹守教規,父親施禮曾口訓神像的造型原則必須「站七行六坐五」,施至輝也牢記在心。 所謂「站七行六坐五」也就是依不同姿勢應有幾頭身的意涵,即為頭與身體比例。因此站姿應為一比七、行姿是一比六、坐姿是一比五,也因為在下刀之前,心中皆已有草圖,是故施至輝的雄渾刀工除了有名師父親的嚴苛訓練之外,更是透過不斷的反覆練習而致。

■夫妻情深牽漆線
在施至輝老師的十六道工序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牽漆線。這道屬於較柔的功夫,是注重刀工的泉州派師傅較少鑽研的一塊,在施至輝結婚獨立成家後,人手減少,於是施至輝教太太許金枝牽漆線來協助粧佛的工作。也因此讓太太練出一手的好工夫,也傳為美談佳話。不過這工夫並不簡單,需要先用機器把顏料捲成細長的線條,再把漆線妝黏在神像的身上作為造型的邊緣,或是衣服的紋飾。漆是一種具腐蝕性的材料,長期接觸對於皮膚影響很大,而牽漆線這樣精細的工作又仰賴一氣呵成中間不能間斷,無論是眼力、體力都十分耗損,在在可說明妝佛工藝的高難度。 施至輝老師的粧佛藝術,不僅是創作上的藝術性極高,其背後所蘊含的人文儀典,更是能夠彰顯粧佛藝術的哲思與人文深度。他堅守著開斧、入神、開光點眼這些繁瑣且正式的宗教科儀,為佛像注入人類所賦予的生命象徵與意義,因對於保存臺灣的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居功厥偉,成為名符其實的「重要傳統藝術—粧佛保存者」之守門人,也讓源自於中國的粧佛工藝,在臺灣吸取養分後,已然落地生根,開創出燦爛的花朵。 

■溫馨感人的典禮獻現場
在辦理這樣為國家名師授獎的場合裡,可以見到主辦單位精細的用心,由於頒獎時序接近施至輝老師的生日,工藝中心細心安排施老師的生日當天作為頒獎日,並邀約家族子女、孫輩們在見證施老師的終生成就外,還能夠齊聚一堂為他祝福八十誕辰的大壽,這無非就是人生中最快樂圓滿的時刻寫照。 頒獎典禮也來到許多的重要人士到場或致詞,包括文化部次長許秋煌、彰化縣副縣長林田富、立法委員陳碧涵、本屆工藝成就獎評審團主席東方設計學院院長吳淑民、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許耿修主任等等。透過這些貴賓們的祝福話語,可以更了解到施至輝老師除了德高望重之外,更是以技服人、以藝化人。 相信在頒獎典禮慶祝八十歲生日的施至輝老師,心中一定有著無比的喜悅,在家族簇擁見證下獲頒獎項,畢生心血有著國家作為表彰與感謝。舞台上與師母一同切著生日蛋糕,身邊環繞著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孫子女,無論是誰見著了這一幕,都能被現場洋溢的溫馨氣氛所感動。祝福在粧佛藝術上堅守崗位、造詣高妙的施至輝老師活力健康,形塑出更多的普世慈悲面容。

留言